浪商
大数据
ORACLE
微软
虚拟化
 
返回

近日,IBM与红帽共同宣布,IBM完成了对红帽所有已发行和流通在外普通股的收购交易,总股本价值约340亿美元。那么在此次并购过程中,双方能够从中获得哪些益处,客户服务是否会受到影响,对开源社区又有哪些推动作用呢?对于这些问题,IBM和红帽的高层分别做出了回答。


红帽执行副总裁兼产品和技术部门总裁Paul Cormier、IBM云计算与认知软件业务全球高级副总裁、IBM全球研究院院长Arvind Krishna

IBM和红帽将如何从协作中获益?

Paul:红帽是一家采用开源开发模式的企业级软件公司。其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从我们学习的新实践到我们开发的新技术,最终都要回馈到上游社区。通过与IBM的结合,我们对客户的影响力将显著增强,如此,我们将能够进一步推动开放式企业技术的发展。对于IBM而言,我们双方已紧密合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现有的IBM客户将能够更直接地获得下一代基于开源的技术,这些技术恰恰是混合云创新的基石。

Arvind: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在开源领域的投入力度。红帽将能够直接利用IBM员工在这些社区中所做的工作。因此,更多的技术将能够回馈到上游社区。另一大好处是优化IBM产品,以便在红帽企业级Linux和OpenShift等产品上运行。我们将付出更多精力使其他开源项目能够在此基础架构上运行。

此次收购对客户有何好处?他们有哪些反馈?

Paul:这样说吧:我们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我们的客户带来更具规模的创新。红帽和IBM的实力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将使我们能够为客户做更多的事情。我最近与一家大型无线运营商进行了交流,对方的反馈是:“你们两家公司我都喜欢。”他们看到了面前的机会,那就是进一步采用开源技术。这不仅仅是IBM实际的业务覆盖所产生的结果,还因为我们有能力承担更大项目。在许多现实案例中,他们已经开始运行IBM产品或依赖IBM 咨询部门来部署这些技术。我们已经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了一些工作,但尚未以整合的方式开展过相关工作。

Arvind:对我们和我们的客户来说,这是一个数量级的变化,关乎实施大规模转型项目所需的技能和能力。我们的许多共同客户都有兴趣进行更多尝试。许多人认为,这是我们与其他提供商一起建立大型行业生态系统的机会,这些提供商在这个共同基础设施上得到了优化。对他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将能够以更简单的方式使用技术。如果红帽独自来推进,那么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是有限的。而通过合作,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优化其他合作伙伴上。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三赢的决策。对我们、客户以及其他供应商而言都有益。

目前,客户和行业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什么?

Paul:当云计算首次出现时,企业往往被告知,将每个应用都迁移到云端只需要一天的时间。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然而,行业分析师指出,如今,大多数企业只有约20%的工作负载迁移到了云端。原因之一是云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复杂的环境,越来越难以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混淆了以云为中心(cloud-centric)的开发项目和云就绪(cloud-ready)产品的关系。例如,Kubernetes是一个开发项目,而不是产品。许多客户一直认为,所有的Kubernetes组件分布(总数超过125+)都是互相兼容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涉及到部署时,并不处于相同的时间线、生命周期等。就像产品一样,所有的云计算,即使它们具有相同的底层技术,它们也都是互不相同的。因此目前,当客户想要跨越云时,他们意识到必须要有四、五个不同的技术堆栈孤岛,开发人员必须为之进行开发,而运营人员也必须能够对此进行运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确实不具备可持续性。

Arvind:我再来补充另一个主要的挑战。如今,每一家企业实际上都在变成一家科技企业。对客户来说,一个巨大的痛点是如何利用技术来优化他们的工作流。当人们谈论部署平台时,平台之上的应用其实很难被优化。修复、监控、安全和审计等功能很少能够内置,而且它们通常无法进行一键部署。一般来说,所有这些配置都必须手动完成。因此,我们的客户需要我们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使整个过程变得更容易。

两家公司将如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Arvind:除了平台本身,客户所需要的是使整个环境不那么脆弱的专业知识和额外的工作。这是我们致力共同完成的目标。红帽已经在容器和Linux上提供了该平台。他们还可

在此基础之上提供工作负载。对于IBM来说,关键是要确保中间件、数据和AI(不仅是IBM的,还有开源的)得到优化。

Paul:企业需要简化其IT环境。这甚至改变了应用的构建方式。我们将看到构建到微服务架构中的应用,而不是单体大规模应用。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为了真正利用微服务,客户可以将这些应用扩展到多个IT环境之中。并且有一种方法可以保持这些应用同步,这就是自动化。如果不借助于工具,这些工作就太复杂了,人类很难完成。

Arvind:我想补充一点。世界已经接受了Linux,现在正向容器迈进。问题是,如果你让这种情况以一种混乱的方式发生,我们最终会得到1000个完全不同的孤岛。自动化的使用至关重要,这样一来一个人就无需管理1000个实例。如果没有自动化,将很难创建客户迫切需要的更简单、更一致的环境。

IBM和红帽都与开发者社区有着深远的关系。当两家公司联手时,开发人员将在哪些方面受益?

Arvind:信息技术领域目前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变。在一个有1000个完全不同孤岛的环境中,一名开发人员的覆盖范围要比其可能覆盖的潜在范围更为有限。当我们着手创建这一公共基础设施,帮助企业开始使用不同的公有云时,我们也将帮助开发人员扩大他们的覆盖范围。换句话说,他们将从这一切所带来的网络效应中受益良多。

Paul:我们从部署公有云中学到的是:云可以成为IT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但很少成为完整IT基础架构的一部分。客户拥有运行在裸机、虚拟机或私有云上的各种内部部署应用程序。他们现在希望能够跨越多个公有云。每个平台都将基于特定开发人员的需求运行不同版本的Linux,这意味着每个开发环境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在混合云和多云世界中提供单一的、通用的操作环境。当我们帮助创建这种单一的通用操作环境时,我们不仅会帮助运营人员,还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制定单一的一套运营策略、单一的一套部署策略和单一的一套安全策略。他们将拥有这样一套环境:他们在此环境中只需构建一次即可,然后就能够部署到任何适当的环境中。

IBM和红帽已紧密合作二十多年。这次收购之后,红帽和IBM能够实现哪些以前作为合作伙伴无法实现的目标?

Arvind:商业伙伴关系只能让一个企业走到目前这种程度。展望未来,无论是在云端还是在本地,Linux和OpenShift将是我们开发和部署软件产品的主要平台。此外,红帽拥有最大规模Linux企业用户,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我们可以提供只有我们双方才能构建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除非彼此互有承诺。

Paul:从上游的角度来看,在早期让更多工程师参与到合适的项目中来能够提高效率。举例来说,五年前,世界上至少存在10个不同的容器编排项目。红帽决定把所有资源都押在Kubernetes上。我们将在该社区工作的有影响力的人员带入红帽,投入大量资源使Kubernetes为企业应用做好准备,并作为一家公司成为有影响力的社区成员。我们那时决定让我们所有的开发人员都遵从这条路,但IBM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就能够讨论某个上游项目的优缺点,看看它能够为社区带来哪些优势,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开展这些工作。

Arvind:如果以Kubernetes为例,红帽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然而,如果以Istio为例,IBM则是最大的贡献者。因此,我们可以携手并进以覆盖更多领域,并在彼此的业务基础上开展工作。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开源的本质并不是由一家公司包办所有业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发挥多方的优势。

Paul:确实如此。最薄弱的项目往往是只由一家公司承办的项目,而最成功的项目则是由多方协作完成的项目。从不同地方获得不同想法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许多公司声称自己是开源公司,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包装商。事实上,他们对上游项目的影响并不大。如果上游项目是你的开发模式,而你无法控制其发展方向,那么你就无法解决客户的问题。IBM与红帽双方都长期致力于上游项目,所以,我认为双方的结合对开源大有裨益,这是我们共有的DNA。

您认为开源技术要想继续蓬勃发展,最重要的一两个原则是什么?

Paul:首先,一个原则是,最好的技术最终会胜出。然而,红帽已经做出并将继续坚守的最重要承诺是“上游优先”。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不会把任何东西放到尚未进入上游,或尚未非常接近于被上游接受的产品中。从开源的角度来看,这一点至关重要,但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其重要性更为突出。“上游优先”策略要求我们开发100%基于开源技术的企业级产品。

Arvind:需要强调的是,回馈的重要性。有些公司只是接受开源,然后利用它回馈能够让你成为不断创新的优秀企业公民,并且其他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此外,致力于包容性和开放治理的开放技术社区往往能够吸引最大规模的生态系统。与那些仅由单个供应商控制的项目,或在其治理中更具限制性的项目相比较,拥有多方贡献者的项目往往更健壮、寿命更长、风险更小。

红帽常被称作IT行业的“瑞士”(中立国),这也正是红帽取得持久成功的关键所在。IBM将如何保持红帽的中立性?

Arvind:红帽将继续保持中立,这是毋庸置疑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产品在客户需要的地方运行。只有让客户访问到最广泛的生态系统,就能够为客户带来真正的选择。让红帽仍然是红帽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2013-2024 山东聚和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2020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