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
返回
开源数据库来袭 甲骨文建议理性选择无疑,当下众多的企业都面临着大数据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企业CIO们对数据库平台选择的思考日益深入以及大量互联网公司采用开源数据库,业界对于数据库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观点和探讨。
实际上,目前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在做一些尝试,采用开源数据库如MySQL代替甲骨文关系型数据库,以应对RDBMS的需求;同时,还有采用Hadoop+NoSQL代替甲骨文关系型数据库,以应对查询、搜索类非关系型需求。业内人士认为,采用开源数据库的公司可能更多考虑了成本的需求。 因此,关系型数据库有被取代的风险吗?采用Hadoop+NoSQL是提升查询和检索的最佳选择吗?开源数据库是否真的节约成本?对此,甲骨文公司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技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吴承杨表示,要构建一套完善、标准、灵活的IT架构,如何选择数据库平台非常重要,企业在选择数据库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选择,才能选择出适合公司发展的数据库战略。 开源数据库选择风险 众所周知,MySQL也是甲骨文的数据库产品,主要定位为一些业务关联性、复杂性、可靠性要求不高及非核心交易类的应用,如小企业或者大企业内部的部门或小规模应用。不过,吴承杨表示,MySQL对复杂SQL的支持能力、数据存储能力及大型应用支持能力方面有限,尤其是在高可用、安全、管理、性能诊断、备份以及商业支持方面,甲骨文的数据库有着无可代替的优势。 吴承杨表示,从关系型数据库迁移到诸如MySQL等开源数据库上,从初始的采购成本到后期的运维、开发、升级成本、长期运维成本来看,因此换成MySQL的成本会大于采用成熟的企业级商用数据库的成本。“采用开源技术是一种成本结构转移到开发及升级,从软硬件的采购成本转移到开发成本、运维成本、人力成本等,还有容易被忽略的机会成本,即一旦出现问题带来的赔偿往往得不偿失。” 不仅如此,如果要从甲骨文迁移到MySQL,目前通常的办法是采用分库、逻辑计算能力上移、不同并发任务任务分到不同节点来进行。但是,这样的迁移办法必然会导致应用的复杂度有所上升,新应用的上线时间也会大大延长;而在云平台的迁移上,这样的操作更加有问题,它违背了云计算之间各计算层次之间的松耦合的方向,从而造成应用的紧耦合,导致整个系统过于复杂,难以管理,还造成客户更加依赖应用开发商,使得维护成本大大提高。 “开源数据库‘联邦’技术取代企业级数据库的根本就是将很多在企业级数据库所做的工作不在平台层解决,而是放在应用层处理。但是这种方式并不会使TCO降低,尽管在数据库上的投入减少,但是人员投入显著增加,开发周期大大延长,维护成本提高。除非所有应用都是企业自身开发,否则企业很难离开应用开放商。”吴承杨说。 为什么要选择甲骨文 吴承杨表示,以Hadoop+NoSQL为代表的开源技术会与关系型数据库共存,各自面向不同的需求场景。目前,甲骨文已经整合了新的技术进入OracleDB-SQL访问所有通用的Hadoop、NoSQL、RDBMS数据,同时12c引入了MapReduce计算引擎。 在企业级数据库方面,甲骨文最新版本的12c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多租户架构,用户数据库向云端迁移后可提升企业应用的质量和应用性能,还能降数百个数据库作为一个进行管理,帮助企业迈向云的过程中提高整体运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此外,12c增加了500多项新功能,其新特性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云端数据库整合的全新多租户架构、数据自动优化、深度安全防护、面向数据库云的最大可用性、高效的数据库管理以及简化大数据分析。 此外,甲骨文近期还发布了Oracle Database In-Memory,在提供领先内存性能的同时,功能不受任何限制,无需进行任何妥协调整,更不会增加任何复杂性和风险。在任何与Oracle数据库兼容的现有应用环境中,部署Oracle Database In-Memory都非常简单,如同拨动一下开关,因为无需对应用做任何更改。Oracle Database In-Memory全面集成了Oracle数据库所具备的纵向扩展、横向扩展、存储分层、可用性以及安全技术,是业界实力最为强大的产品。 在云计算方面,甲骨文的数据库即服务(Database-as-a-Service,DBaaS),企业传统的静态数据孤岛,通过进行标准化平台的整合与配置,能够实现简化,并进一步达到动态优化和资源管理的高效系统。通过将数据库延展至云端,企业能够实现数据库的按需、弹性、分层的自助服务,并借助私有DBaaS或混合DBaaS实现灵活、统一、优化的企业数据库云平台。 吴承杨强调,甲骨文在研发上也有着大量的投入,2013财年全球研发投入超过50亿美金。巨大的研发投入不仅投入在支持Oracle数据库12c及内存技术的创新上,也推动了甲骨文对开源社区及产品的支持、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以及低成本解决方案的提供。甲骨文正在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从封闭、昂贵的环境向开放、标准的现代化环境转变。 如何理性选择数据库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吴承杨及其团队遇到不少客户的CIO或者采购负责人都在探讨开源数据库的话题,甚至他还遇到一位客户招兵买马进行公司自身的开源数据库建设,投入了50多人的团队历时半年时间开发,但最终满足不了业务需求,最终还是转投到甲骨文的企业级关系型数据库上。 “很多公司的CIO或者采购负责人或许受到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可能对开源数据库建设产生了兴趣。我们认为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因为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性质不同,因此其IT支撑架构要求也不同。传统企业需要高度灵活、易于扩展、高可靠、高度安全的IT架构支撑其企业快速转型,而如果利用大量工程师进行大量分库、依赖开源系统大量开发建设的系统,其灵活性、可靠性等无法满足其业务转型要求, 同时他们更无法承担规模庞大的开发人员成本。”吴承杨说。 他认为,互联网公司基于业务特性、投入产出比等原因,在互联网服务和分析领域选择了开源技术,主要原因是这些巨型互联网企业产生的数据,绝大部分是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网站不同类型商品描述、新闻视频、点击行为日志等,适合采用Hadoop等开源技术实现。Hadoop、Nosql等开源技术适合于业务复杂性不高、数据一致性要求不高、数据结构种类多样、数据价值密度稀疏的业务。同时,互联网企业多数业务系统具有业务分散性、系统可靠性和事物一致性要求不高等特点,因此可以利用大量人工通过分库、采用开源技术实现。即使在互联网企业,其最核心系统往往也采用Oracle数据库。 吴承杨建议,传统企业在选择开源数据库和企业级数据库时,应该采取以下方式:首先是根据公司业务要求而确定;其次是必须要有参考体系或者方案;再次是要计算投入产出比;最后是要选择一家“靠谱”的开发商协助实施。他最后说:“企业在选择数据库时,应分析自身的数据特点、关键能力需求,同时对自身的IT架构情况做到完全的了解与掌控,更重要的是合理考量成本控制与业务需求的权衡。唯有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和业务需求,明确自身的选择参考系,才能做出最适宜企业发展的数据库战略。” |
|